宦官是什么意思(古代的宦官是什么意思和太监的如何区分)
宦官,又称宦官、中官、内官等,指在皇宫内服侍皇帝和皇族的人。 中国古代社会的宦官主要指宫中担任警卫、保卫皇帝安全的太监,在唐朝以前,由于宫人太多,也有太监。 后来,宦官的范围扩大到宫外的妇女身上。 自汉朝以来就存在着一种“内官监”。 这种机构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 《后汉书·宦官传》:“宦官掌领天下兵权”。 后来逐渐发展为管理宫廷内部所有事物的宦官组织,称为内侍省或宫人等。 这些宦官都有一套管理制度和规定,他们有权过问内外朝(皇帝及其家属)大事;同时还有很多官员也要受其控制和指挥;而他们自己的人身安全也没有保障,甚至还经常受到皇帝的侮辱。
基本概念
在中国古代,太监又称“内官”,“宦官“。 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但它却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 《唐律疏议》卷四:“宦官:一作中官。 从五品以下之官”;《宋史·职官志四》:“正六品以下之宦者曰宦官;从六品以上之宦者曰内官”;《明史·刑法志》:“司礼监掌礼仪,凡朝觐、受朝、赐赏、迎送之事皆预其事。” 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宦官的职权一般都是由太监自己担任的或委托别人承担的;而那些没有被宦官选中做太监则会由其他职业来代替。 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有例外——比如清代,由于后宫女子众多,而且又都十分貌美如花,所以许多被选做宫女的女子都是会有机会嫁给太监作老婆的;而且由于古代社会对太监权力过大有诸多限制和监督之法,所以也有的太监为了能够获得升迁而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人性、违背道德伦理、违背常理甚至触犯法律法规之事。
发展过程
中国自秦汉以来,皇帝为了自己的安全与统治的稳固,便有了太监和宦官,也就是我们说的宦官。 东汉时期,宦官人数众多。到唐朝达到顶峰。 而在明朝时,宦官人数减少到了极少的地步,并且对明朝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朝时期,皇帝为了避免内乱和外患的发生便不让太监进宫。 到了清朝末期时期,因为中国人受过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洗礼、受到西化思想熏陶而发生了巨大改变,所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多的宦官—太监(俗称阉人)。 中国最后一个宦官是清朝末年著名太监李莲英。
宦官的地位
(一)宦官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由于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威,因此皇帝及其家族成员都要听从于宦官,对其的地位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太监与外臣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宦官与外臣之间的关系往往比外臣与皇帝之间要好得多。 (二)宦官也是皇权的代言人。 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于皇权他可以任意地处置任何事物,因此他也拥有着很大的权利。 (三)太监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产物。 封建专制社会中由于太监在皇宫中一般都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太监往往会成为封建专制制度下权力的集中代表。 而到了近代以后,宦官与外臣之间有了新一轮的博弈与较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宦官也会受到外臣的威胁和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