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豆萁(煮豆燃豆萁的全诗意思是谁写的诗名叫什么)
豆萁,又名豆公菜、黄葛草、野菊花、黄花麻。 常生于山坡密林中及沟边的灌木丛中,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豆萁植株直立,多分枝,茎高20-80厘米,上部稍带紫色;茎、枝被疏柔毛及星状茸毛。 叶互生,基生叶成莲座状或匙形;托叶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 总状花序顶生,多分枝;花梗长1-3毫米;萼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2-4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花瓣倒卵形至近圆形;雄蕊稍短于萼片;子房有短柄或近无柄。 荚果长圆形至倒卵状三棱形,被疏柔毛及星状茸毛。
形态特征
豆萁,又名龙须草、黄花麻、马钱子、大青藤、黄葛叶。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状茎短或稍粗壮,颈部密被灰白色卷曲长柔毛;茎有分枝,被星状疏柔毛。 叶纸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8-15厘米,宽3-5厘米(顶端渐尖),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或近截形。 总状花序顶生;花梗长1-3毫米;苞片小,卵状披针形;花萼筒倒卵状钟形;花冠黄色、绿色或带红色(即不同于紫色者)。
生长环境
[表格] 生境|生于密林下或沟边、路旁。 [结束上表] 温度|8-30℃,生长适温为20-25℃。 土壤|砂质壤土、粘土。 花期|3-5月,果期6-9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生于海拔600-2200米的山坡密林或沟边的灌木丛中,或疏林下岩石上。 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 【各家论述】《全国中草药汇编》;《云南中草药》;《中华本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考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