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科技->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华文学中的语言之美)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华文学中的语言之美)

●耍cool●+ 论文 295 次浏览 评论已关闭

中华文学中的语言之美

语言是中华文学的源头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多年,但其文化的根基则可以追溯至更早的时期。大约在八千多年前,祖先们摸索出了最原始的文字,这些刻在兽骨上的文字符号,记录了先民们的崇拜、信仰、快乐和痛苦。经过漫长的发展,这些文字符号终于转化为一种完整的体系──汉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种重视文字和语言的文化背景下,中华文学依赖于汉语这一工具,表现出语言之美的独特性:语调、声韵、文字、句式等,这些东西既可以是美的内容,也可以是美的形式。中国早期的诗、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以及后来的文学流派和作家们,都与汉语有着紧密的关系。

语言之美在文学批评中的体现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如同画家靠颜料、作家依赖文字。文学的语言美就是文学作品语言表达上的情感力度与细腻度。语言之美对于文学作品的价值评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上,对于语言之美的评价,经常是文学批评家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华文学中的语言之美)

语言之美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逼真而富有艺术感的描写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华文学中的语言之美)

逼真而富有艺术感的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最为直接的语言之美。通过准确的文字表达,读者可以看到人物和场景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可领会到诗意和文艺气息。以明清小说家曹雪芹为代表的红楼梦一书,就在描写上体现了语言之美;如果仅仅把这本书当做一部情节跌宕、文笔流畅的长篇小说,那么将会忽略了这本书语言方面的另一个魅力——曹雪芹的妙笔生花、意境万千。

二、种种写作技巧的运用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华文学中的语言之美)

文学作品常常有许多技巧性的表现,如暗示、隐喻、比喻、象征等,作者的语言运用的高超程度,取决于此类技巧的运用。以南唐诗人李煜的《长恨歌》为例,他以虚实结合,引导读者猜测,运用比喻深入思考,将一对动人心魄的亲情和两朵花进一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三、个性鲜明的写作风格

写作风格不仅仅可用来形容作品的情感色彩,也可以体现作者的性格、背景和思想。白先勇的小说、贾平凹的《废都》、虹影等相继出现的文化现象,都是借着语言风格的准确表述而引起广泛关注的。

语言之美成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符号

在现代文学中,语言之美更多地被看做一种符号。既相当于格律、韵脚、协调、节律等概念,由此承续出一系列的符号,如意象、隐喻、象征、叙述方式、意念等。在这些符号中,语言之美的许多特质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学中的不同流派和作家们意识形态、情感和思想等元素。

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一、谁是中国的田园诗派?

中国文学中的田园诗派,以杜甫、陶渊明、李白等人为代表,他们以田园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生活、人性等方面的追求。诗人们通常是通过感觉写作,通过表现自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来达到揭示社会和人性本质的目的。

二、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

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代表人物有郁达夫等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引入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如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现代技巧、词汇等;在小说和散文中,注重艺术效果的表达,突破传统意义的表达方式,并以美学的角度来表现现代社会的面貌。

三、中国的文学“近似于”

近年来,中国的年轻作家纷纷尝试创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它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并通过一种创新的方式来纠正以往文学的限制。这种文学形式下通常采用具有建造性意义的隐喻符号、具有完整性的象征符号、毫无限制的词汇量和在意识流技法方面的突破等。

中华文学的语言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和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能够展现出中国文学主题上的自然、人、爱、悲几个方面,同时满足读者对于文学艺术的审美需求。语言之美将滋养中国文学的继续发展,并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元素,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源源不断地延伸。维护这些精神资产的最佳方式还是透过创作者们的强烈且真实表达,让语言之美在文字中诠释自己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