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是南宋时期最为著名的高僧,他的一副疯癫醉酒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留下了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时至今日,济公的传说仍旧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被改编成评书、戏剧、影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收到观众的广泛欢迎。在这些故事中济公是在灵隐寺挂单的疯僧,与监寺广亮发生了各种冲突。广亮看不惯济公疯癫醉酒的样子,多次以违反戒律为由找济公麻烦,想把他赶出寺庙。而济公却受到灵隐寺住持元空禅师的庇护,使广亮的阴谋无法得逞。
这些情节都是以济公在灵隐寺修行的故事为原型改编创作的,其中也增加了不少他在在民间扶危济困和行侠仗义的桥段。故事中元空禅师的原型,就是南宋高僧佛海瞎堂慧远禅师,他也是历史上济公真正的师父。而广亮则是以南宋朝廷派驻寺庙的僧官的典型代表,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融合了很多明清时期僧官的形象。在慧远禅师去世后,济公就离开了灵隐寺,拜在净慈寺德辉禅师门下,当了净慈寺的书记僧。很多历史文献上记载,济公离开净慈寺的原因是受到了灵隐寺众僧人的排挤,又没有慧远禅师的庇护,不得已才选择离开。
从南宋以后的各种历史文献来看,这种说法似乎成了定论,也是的济公传说故事中济公与广亮斗法的根源所在。由于济公传说的广为流传,民间百姓都相信这个说法。但结合济公在净慈寺的表现和经历来看,很难想象他是被赶出灵隐寺的。从济公在净慈寺的地位,以及净慈寺在南宋佛教的地位来看,即便没有慧远禅师的庇护,灵隐寺的僧人也没有权力和能力驱逐济公。因为济公看起来疯癫落拓,可在当时佛教中的地位是数一数二的。于是让人疑惑的地方出现了,那济公离开灵隐寺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解释上述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阐明的是济公在当时南宋佛教中的地位。济公在后世的地位是极高的,受到佛教各派系的广泛推崇,民间称其为活佛。虽然这是明清之后济公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的结果,但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雏形。熟悉济公的人都知道,他的出身很不一般,是宋朝顶级权贵的后人。他本名李修缘,祖上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驸马,也是北宋的开国元勋。李家在老祖宗李崇矩时期势力最大的时候,是当时北宋将门中数一数二的大家族。李崇矩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当过枢密使,这是掌握宋朝军权的职位,其地位是军方第一人。
李崇矩崇信佛道,在家里养了很多修行的佛道之人。据说他家供养的僧人最多时达到七十万人,是北宋贵族中对佛教最为虔诚的家族。由于这个家族传统,使得李家世世代代都信奉佛教,也为后来济公出家奠定了基础。济公出身时李家因为北宋的灭亡已经走了下坡路,但是在南宋也是出了名的富豪之家。他家住在天台县,县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李家的产业。再加上李家有不少人在朝廷做官,与朝中权贵来往密切,家族的势力在当地也是说一不二的。可以说济公完全可以当个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而不必出家去做疯疯癫癫的和尚。
济公出了家族势力强大外,他在佛门的地位也非常不一般。他的师父慧远禅师是当时佛教的第一高僧,在南宋一百余年的时间中,与其相比的高僧只有两位,其中一位便是济公。宋孝宗到灵隐寺烧香礼佛时,点名要向慧远禅师请教佛法,可见其在佛门中的地位。
由于慧远禅师的缘故,济公游历四方时也与很多高僧相交莫逆,受到全国各地寺庙住持的推崇。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火烧净慈寺之后,德辉禅师圆寂。济公写信邀请少林寺高僧妙崧出任净慈寺住持,这便充分证明了他在当时佛门中的地位。能与少林住持和长老书信来往的人物,岂是能被普通僧人驱逐的?
济公虽然因屡犯戒律与灵隐寺众僧不和,但这些僧人拿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不仅仅是因为慧远禅师的庇护,也有济公自己背景强大的原因。济公游历四方时既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也时常出入于权贵之家。所以济公在南宋权贵中影响力很大,普通的僧人根本动不了他。灵隐寺虽然是当时南宋佛教著名的大寺庙,但只是在佛门地位崇高,在朝廷之中影响力非常有限。而与权贵有着密切来往的济公,又有着强大的家世和师门的传承,普通的僧人怎么可能驱逐他?以济公在当时佛教的地位,要做灵隐寺的住持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后来迁居到净慈寺之后,济公作为书记僧,外号济书记。很多人以为书记僧没有什么权力,是安排给济公养老的。实际上书记僧是佛教寺庙的高级管理职位,除了住持之外,地位仅在首座之下,济公一进净慈寺就能当如此重要的职位,可见他当时的影响力。而净慈寺的地位也本不一般,是南宋皇室的家庙。净慈寺多次发生火灾,除了济公发起募捐的那次,先后还有宋高宗和宋孝宗发起过捐献重修的事情。可以说净慈寺在南宋是佛门总庙的地位,等级还在灵隐寺之上。济公作为外来者,能在这里当书记僧,显然不是落魄养老的地位。
从上述的情况来看,济公拜入净慈寺就不是因被灵隐寺驱逐而无地栖身,灵隐寺的众僧人也没有这个权力和能力。从济公在净慈寺的情况看,这明显不是落魄的窘境,而是被赋予了重要的责任,他是带着自己的目的进入净慈寺的。于是有人要问了,济公进入净慈寺的目的是什么呢?
可以确认的是,济公进入净慈寺并非为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佛门事业的需要。如果为了私利,济公不需要出家就能坐拥万贯家财和李家的权势。以他在佛门的地位,当灵隐寺住持并无难度,在净慈寺也是如此。德辉禅师去世后,济公先主持重修寺庙,又写信邀请少林高僧入驻,显然不打算当住持。
以净慈寺的地位而言,在此当住持是佛门弟子无上的荣光。济公连如此重要的职位都要放弃,可见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来完成。从南宋佛教传播的情况看,济公进入净慈寺是为了在此传播南宋佛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天台派五百罗汉现世弘法的传说。这个传说起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在北宋是逐渐成型,成为大乘佛教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中国古人对佛教最大的贡献,便是创造了五百罗汉的文化和传教体系。这是佛教东传以来最大的发展和演变,而净慈寺便是这种演变中最为重要的圣地。
实际上在天竺佛教中并没有五百罗汉的说法,只有五百比丘之说。有一种说法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后,佛祖弟子大迦叶召集了五百比丘进行了第一次的集体传经诵读。这五百比丘就是佛祖涅槃后入世弘法的第一批弟子,也就成了后来五百罗汉的起源。
从五百比丘演化成五百罗汉,全部都是由我国古代的僧人完成,与天竺僧人没有任何关系,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东晋高僧法显和昙猷。法显是最早到天竺学佛的东土高僧,他比玄奘还早了三百年。他在游历天竺时写了一本书叫《佛国记》,里面留下了“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罗汉居焉。”的话语。
后来高僧昙猷在天台山和赤城山修行,看见崇山溪涧之间有五百罗汉或坐、或卧、或立、或行。他住在天台山万年寺时,又见五百罗汉留连于八峰双洞之间。从此天台山一带不断传有“罗汉显圣”、“罗汉化身”、“罗汉转世”的传说。于是,天台山石梁就成为了五百罗汉现身应真之处。 这个事情经过整个唐朝的发酵,在天台山一带形成了特有的五百罗汉文化,但具体五百罗汉是哪些人,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说法。实际上五百比丘在天竺时也只是一种普遍的约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具体人物。
到五代十国时候天台山中五百罗汉的尊崇更加兴盛,吴越王钱氏造五百铜罗汉于天台山石梁处,加速了五百罗汉的成形。后来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迁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于净慈寺,并首创五百罗汉堂。宋太宗时期,又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奉安于天台山寿昌寺。到了宋真宗时候,为了对应法显在《佛国记》中的描述,佛教在天台上修建方广寺供奉五百罗汉,并在宋仁宗时期得到朝廷的敕书。于是五百罗汉在宋朝的佛教寺庙中兴盛起来,各地寺庙纷纷修建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而这其中最为特殊的便是净慈寺。
本来净慈寺在方腊起义中被焚毁,只剩下寿宁院。可宋室南渡后,宋高宗又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净慈寺,然后下诏命湖州佛智寺的道容禅师到杭州,主持寺庙的修建工作。道容禅师在净慈寺修建了田字殿,并在其中安置了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的塑像。据说塑像都出一僧之手,而仪貌各异,神气如生,像塑成而僧化去;所建田字殿,将五百罗汉分四层背座,尊尊异形,位置曲折,屈指多迷,为一大奇观。宋高宗对此很满意,他大赦天下,为表示奉祀宋徽宗,特将净慈禅寺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于是净慈寺成为南宋皇室的家庙,在南宋佛教中地位最高。
净慈寺的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是全国罗汉堂的标杆,就连灵隐寺的罗汉堂也是仿照净慈寺的田字殿修建的。而且净慈寺的罗汉堂也是第一个由皇室出资修建,第三个获得朝廷敕书承认的罗汉堂。因此在此基础上五百罗汉的文化不断兴盛起来,南宋和后来的僧人不断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形成了现在特有的罗汉文化。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这些罗汉本是虚数,佛门弟子竟然将天竺和中国历朝历代的高僧纳入其中,予以命名和塑造故事,于是有了现在看到的五百罗汉排位。而济公更是在圆寂之前,就被人列入了五百罗汉之中。
既然被认为是罗汉转世应真,济公继续呆在灵隐寺就不合适了。毕竟灵隐寺的罗汉堂是高仿,虽然用料和技艺不下于净慈寺,但净慈寺毕竟是皇帝认证的正品,所以济公入净慈寺修行是理所应当的。一方面净慈寺作为皇家寺庙地位特殊,来往的都是达官显贵,更易于传播佛法。另一方面,济公的身份、地位与罗汉堂相得益彰,在民间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吸引了广泛的信众。所以济公进入罗汉堂你,实际上是为了弘扬罗汉佛法的选择,也是当时佛教发展的需要。济公还让少林高僧入驻当住持,使得净慈寺得到禅宗的认可,佛法地位再进一层。
实际上后世所谓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的说法来自于清朝,乾隆皇帝认证十八罗汉前还没有这种说法。十八罗汉被清廷认可后,济公因声望卓著,又是天台山本地高僧,还在净慈寺圆寂,天然的成为五百罗汉的代言人。然后在佛教的推动下,济公高升一级,成为十八罗汉中的降龙罗汉。
而这些操作都是佛教为了传播佛法,兴盛佛教教义的需要。济公当时选择离开灵隐寺也是配合其他佛教寺庙的操作,不存在什么排挤打压的说法。只是济公在民间扶危济困和惩罚权贵的故事太多,使得很多人主观臆测。可仔细一想,在世时就被认为是罗汉转世的高僧,又怎么可能被人打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