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卦生活->犬吻蝠科(蝙蝠是怎样的存在?)

犬吻蝠科(蝙蝠是怎样的存在?)

小海疼+ 论文 3611 次浏览 评论已关闭

病毒与蝙蝠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二者似乎没有任何联系,若要生拉硬扯,它们最大的一致性莫过于都是生物。但细细想来,蝙蝠与病毒之间的关系真可谓是千丝万缕。

可怕的病毒,丑陋的蝙蝠

蝙蝠的吻部像啮齿类动物或者狐狸。外耳很大并且向前突出,而且活动非常灵活。它们的颈部非常短,胸及肩部却很宽大,并且胸肌发达。髋及腿部及除拇指外的前肢极度细长,有一片飞膜从前臂、上臂向下与体侧相连,直至下肢的踝部。蝙蝠的飞膜是在进化过程中由前肢演化而来的。除翼膜以外,蝙蝠全身覆盖着毛,背部呈浓淡不同的灰色、棕黄色、褐色或黑色这样的暗系色调。我们人类大都是“外貌协会”的会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蝙蝠这样的外形总会让人觉得“不忍直视”。它们的习性也与人相反,总是昼伏夜出,成群无声地穿行于夜空之中。并且,它们又通常喜欢栖息于山洞、缝隙或树木、岩石等孤立的地方,而且总是倒挂着休息。这样奇葩的风格怎能让人觉得不可怕呢?它们外文名字的原意就是指轻佻的老鼠,看来,人们在对蝙蝠进行命名的时候就已经饱含讨厌之情了。

同样,提到病毒也总会让人不寒而栗。除战争、恐怖袭击以外,病毒成为人类生命最大的威胁。在现代文明中,尽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是一旦爆发病毒传播,大量被感染的人群总是要在极端绝望与痛苦中死去。1976年,在扎伊尔埃博拉河附近一个叫做“扬博科”的小村庄,最早爆发并发现了埃博拉病毒。可怕的埃博拉病毒能进入所有的脏器寄生,并将自己的DNA注入红细胞中,造成红细胞死亡凝结,阻断全身的血流;同时,病毒的蛋白质凶恶地攻击器官的结缔组织,使胶原纤维糜烂,造成各个脏器腐烂、失灵,大脑中也充满血块,血液从洞孔流出。患者的皮肤也变成糊状。同一时期,该病毒在埃塞俄比亚及苏丹等地也引发了流行并造成了数千人死亡。死亡率高达90%,成为最可怕的病毒之一。如今,埃博拉病毒再一次肆虐西非,使几千人失去了生命。使全球都笼罩着阴云。多么可怕的病毒,多么丑陋的蝙蝠!

奇葩组合

人们常用“飞禽走兽”一词来形容鸟类和兽类,但这种说法有时却并不一定正确,因为有一些鸟类并不会飞,如鸵鸟和企鹅等;同样也有一些兽类并不会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鲸类等,而作为哺乳类的蝙蝠却不会像一般陆栖兽类那样在地上行走,而是可以像鸟类一样在空中展“翅”飞翔!蝙蝠并不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翅膀,正如前文所介绍,它们的翼是在进化过程中由前肢演化而来的。因为具备了飞翔的本领,所以有人误会蝙蝠属于鸟类,但是雌蝙蝠产下幼仔,用乳汁哺育。这一切都说明了蝙蝠属于哺乳动物,而且是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类!

生物都有细胞吗?不,病毒是个例外!病毒属于寄生生物,生命活动需要寄生在活体细胞里才能完成。病毒自身的结构非常简单,大多数病毒只是一团由蛋白壳体做“外衣”包裹着基因物质的核壳体而已。而且,被包裹着的基因物质也与众不同。一般生物细胞中的核酸均含有DNA与RNA这两种遗传物质,但是,病毒却只含有其中一种。如乙肝病毒内的核心部分为双链DNA,而艾滋病毒内部的遗传密码却分布在RNA分子上。更为奇特的是引起疯牛病的朊病毒居然只是蛋白质分子,不含任何遗传物质。作为生物的病毒,它的奇异之处不仅在于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其它活体细胞之内,而且,病毒还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生物。病毒要比细菌还小百倍,所以狡猾的病毒能通过除菌滤器。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蝙蝠是哺乳动物却会飞翔,病毒作为生物却没有细胞结构。它们难道不算一对奇葩的组合吗?

古老的生物,庞大的家族

蝙蝠是哺乳类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为翼而得名,称为翼手目动物。分布范围极广,除南北两极和某些海洋岛屿之外蝙蝠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包括在高纬度地区、甚至在撒哈拉大沙漠也有蝙蝠的活动。但主要以热带、亚热带的种类和数量最多。

全世界共有900多种蝙蝠类动物,是哺乳类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按体型大小,可以大体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这两大类。大蝙蝠类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体形较大,身体结构也较原始,包括狐蝠科;小蝙蝠类分布于东、西半球的热带、温带地区,体型较小,身体结构更为特化,包括菊头蝠科、可怕的吸血蝠科等10余科。总体来说,蝙蝠这一古老家族不仅种群数量巨大,且分布广泛;病毒同样不逊色于蝙蝠。科学家猜测病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亿年前细胞最早的时候。事实上可以确定的是从史前时代起,人类就遭遇到病毒的侵害。并且除鼠疫、天花、牛痘等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横扫世界”的强进势头,并且造成重大损失的传统病毒外,最近几十年来,新病毒正以一种令人十分胆寒的神秘方式不断出现。自从1898年,贝杰林克首次提出“病毒”的概念以来,在过去的100多年的时间内,病毒的种类由最初的几十种、几百种,发展到如今的4000多种。并且还有很多我们人类尚未发现的病毒存在于自然界当中。

强强联合

科学研究表明,蝙蝠是多种人兽共患病病毒的储存宿主。迄今为止,在蝙蝠体内分离到80多种病毒。在众多的蝙蝠科中,狐蝠科(又称果蝠)携带的病毒种类最多。近20年来,新出现的人类病毒性疾病有近25%与果蝠有关。果蝠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病毒库。从果蝠中分离到的有西尼罗病毒、森林病毒、副流感病毒2型等“明星病毒”。在实验室中还发现果蝠对日本森林脑炎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易感,且能保持带毒而不发病。并且有科学家怀疑,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并不是果子狸,而是果蝠。在非典初期,研究人员在南方动物市场发现了感染病毒的果子狸,但是此后并没有继续发现携带病毒的果子狸,因此,果子狸可能只是病毒的中间宿主,而并非非典病毒携带者的源头。

如今,科学家追本溯源,抓获了SARS病毒的“主犯”之一——蝙蝠。病毒专家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华菊头蝠携带大量的“类SARS”冠状病毒。因此,它们才是此病毒的自然宿主之一。就果蝠自身而言,首先,它们有很强的长距离飞行能力。据报道,新西兰的一种小红狐蝠可以飞行320公里;印度狐蝠的飞行距离可达2000公里。另外,果蝠喜食水果,因为取食的需要,果蝠需不断的改变栖息地,这一习性也使它与人类的关系较为密切。果蝠的这种长距离飞行能力和不断改变栖息地的特点,使其对于病毒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给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近年来,新暴发的给人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生命危害的病毒疾病,如亨德拉病毒、尼巴病毒及最近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等均与蝙蝠相关。

但是,包括蝙蝠在内的野生动物携带各种病毒是自然进化的必然结果,属于正常现象。若非人类活动侵占了蝙蝠原本的家园,若非某些“重口味”人士烤食野生动物,人类本不必“见识”到如此多的病毒。并且,包括菊头蝠在内的食虫蝙蝠是很多农、林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很多地区的虫灾泛滥与蝙蝠数量急剧下降密切相关。我们切不可对蝙蝠大开杀戒,因为蝙蝠数量少了,蚊子携带的登革热等流行病暴发的可能性便会大大增加。所以善待动物,控制人类自身行为,我们人类与动物本来可以和谐共处。